用户中心 贡献查询
  • 团队成员贡献查询平台
  • 姓   名:
  • 密   码:
网站统计
    • ·共有文章:1633篇
    • ·文章阅读:449465人次
    • ·总共留言:条

“对称”及其数学教育意义(一)

发布时间:2015-06-06 21:27 点击数: 【字体:
    ● 本文是作者为《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2 年第 9 期撰写的编者语
 
    “对称”(Symmetry),一个广为人知、应用广泛的词,其表意 之丰富、之深遽,堪与物质、存在、规律等词同列上位;其在哲学、数学、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生活及生产等各领域均有种类或数量难以穷举的表述;甚至因由年龄不同、经历不同、目的不同、观念不同,对“对称”的认识或看法也会有不同;对称观点、对称关系、对称方法,对称结构,……难以尽数,现实中更是充满了对称现象。 
    “对称”如苍天,没有哪个领域或学科能脱离苍天俯视,任何学问都以诠释本门立论所离不开的对称思想为要务。以至,上世纪70 年代,毛主席在接见美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 政道博士时,首先疑问道:“为什么对称是重要的?”
    对称性已被清楚地证明是描述自然界的有效工具,我们所学的知识都以各种各样的对称性为基础,对称系统在数学中更易于描述,自然界的奥密用数学语言写就,进入现实王国的密码就是 “对称”。 
 
    一、 “镜像对称”——人人熟知的“对称” 
    面对如此不寻常的词,俺不禁想问:啥是对称?有易于俺们理解的、公认的“对称”表述吗?还真有!这个表述方法是大家在上小学时从算术、语文、音乐、美术等课程中获得的;是以实物、图形或画面为直观背景的;是人人都可意会,但不易用话语把它概括出来的;一般通过描述对称事实予以说明,属就事论事式的表述。例如,具有左右对称显著特征的动物、建筑物、家具或用品就是常用于启蒙认识对称形象的实物。
    小学一年级学生还不能够独立概括这类现象或事实,仅处于“认得”或“识得”的水平,认为“对称”就是这样子的,尚无意触及对称的本质。
    小学二年级数学课本对“对称”的解释为“将一个图形对折以后,两边的图形完全重合”,对折产生的折痕叫做“对称轴”。这个解释较狭隘,但易理解、好掌握。教师在使学生认识对称的过程中,一般辅以“折、画、剪”等操作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对称图形两边对折后,折线两边能够完全重合在一起。将“左右相同”归结为“左右重合”,或反之,这种“认得对称”的水平是普遍的,大多数人对“对称”的认知一辈子都维持在这一水平。
    许多人在中学或大学学过几何学之后,对“对称”的认知也基本处于“左右全等”、“对折重合”的水平,并且习惯于借助直观手段的辅助。
    但是,假如把呈“左右对称”的画面竖放或斜放,或者把一座呈轴对称形状的物品竖立或斜置,再提问是否对称时,习惯于“对称”的左右水平呈现形态的多数人会因有悖习惯而不能马上做答。这就是人们面对各种对称现象时的最朴素、最直接的反应。
    实际上,对“对称”的认识最早是从幼儿园或父母那里开始的,左右手、左右脚、左右腿、左边和右边等概念是幼儿阶段形成的经验性或习惯性认识,这是对“对称”的幼儿期认识。待到读小学时,则进一步学习了左右概念及其应用,这时,学生自己的左右手起到了关键性的位置参照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与人体有关的前后对称性也是常用的,但却经常被忽略,教师与家长均未注意提炼出“左右”和“前后”是地位相等的对称现象。“对称”概念的形成初期就是这样的。
    被忽视的“对称”现象还挺多,以“观察者视角”为例,观察者若从某个角度观察某物是不对称的,还不能马上下“不对称”的结论,要多换些角度观察再说。现实生活中常用的自行车、汽车从侧面看显然不对称,但从正面看则显现出对称性。这仅仅是看得到的对称性,还有看不到的对称性,例如汽车的动平衡性,需要仪器测试才能得到确认。这说明观察方法是多样的,不仅是用眼。
    现在的数学课经常要求学生学会观察,但教师很少注意讲授观察方法,作为观察方法之一的“观察者视角”是很常用的数学方法,也是观察能力的集中体现,可以作为重要的数学教学内容讲授给学生。
    现在小学阶段数学课程安排了“三视图”内容,其意义如何,尚待确证,但若通过“三视图”来教学“观察者视角”,并进一步提炼出观察方法,这就是极有意义的事啦。
 
    二、“对称”与数学教学 
    如何从理性上、用数学方法去精准把握“对称”这个一直在发展着的概念(几百年来,数学、物理学、化学经常产出与“对称”相关的重大进展或发现),使之在人的智慧或思维水平的提高上产出显著效益,这值得中小学数学教师认真研究。
    笔者曾经撰文强调,有三个重要的概念及相关的思想、方法是贯穿于数学科学的,是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到上大学、读研究生、做科研都离不开的,这就是“对称、对应、比”。这是三个相互之间有多层次联系的最重要的数学思想,三个在数学发展历程中不断发生交互作用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数学方法,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无可限量的力量,是应该在数学教学中经常渗透的,绝非可有可无。同时,如果教师能够从小学算术中挖掘出对称、对应、比的思想方法,这无疑会提高小学数学的育人价值。
    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只须教师对其有基本认识,知识上有一些储备;教学中不刻意增加课时和作业,却能发挥四两拨千斤之效。这方面的教学行为可透射出教师对数学的认识以及专业能力。
    小学阶段,算术在解释和运用对称意义上有许多便利性,植树问题、找规律、鸡兔同笼、数字谜、九宫格都是运用对称思想或方法的现成问题。从教学角度研究数学定义不是“咬文嚼字”,而是从中提取思想和方法的营养或力量,能做到这一点除需要些数学功夫外,也需要教师对整个数学中的少数核心思想或方法有基本的、清晰的认识,当然,还要有深度的教学思考,这样才能从数学中挖掘出积极的思想和力量,惟如此才能教给学生活的知识、聪慧的知识,才能从数学宝库中提取真正的、高效的营养以哺育学生。
    (待续)
    (谭晓明选编)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收藏>] [打印] [挑错] [推荐] 作者:方运加 来源: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