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 贡献查询
  • 团队成员贡献查询平台
  • 姓   名:
  • 密   码:
网站统计
    • ·共有文章:1633篇
    • ·文章阅读:449465人次
    • ·总共留言:条

关于“用教材教”

发布时间:2016-10-20 16:45 点击数: 【字体:


 

    1.教材编写与课堂教学

   教材的编写,首要的要依据课程标准,凸显数学课程的性质和课程理念,实施并落实好“课程内容”目标,反映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写的建议等。因此,教材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组织数学教学的的重要载体和依托。

    课堂教学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发现和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教师和教材提供的现成观点与结论。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通过创新而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的过程;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自主发现、探究和不断创新的过程。

    教师的教学有一个树立新的教材观的问题,即遵循于教材,又不囿于教材;既要凭借教材,又要跳出教材。也就是重视挖掘教材资源,拓宽、延伸知识结构,活用教材,使教学从课内到课外,从点到线到面,从已知到未知延伸。这种教学打破了封闭的教学格局,形成了开放的势态,力求学得更广博、更创新一些,在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能力培养、态度形成的过程中。

    实际上,一位优秀的教师,他会在学习掌握好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在参考若干版本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和自身实际,整合几套教材而创造出自己的富有个性的教材,甚至在没有教材的情况下也能形成自己富有个性的教材,用于教学,使教学更富有成效。

    2.“教教材”与“用教材教”

    “教教材”,就把教材当圣经,恪守教材不敢越雷池半步,常常把目标单地定位于教知识和教材上的某种方法上。

    “用教材教”就是以教材为凭借,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尽可能地让教学“增值”。

    3.“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区别

    教教材,重在“教”,用教材,重在“用:

    教教材,是以教材为中心,将教材讲深讲透,把教材分析、讲解得过细过多,教材中的每个知识点都繁说细讲,在教学中不知不觉把自己束缚在教材中,把教学层次定位在教知识上,这样做能完成教学任务,但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兴趣的产生不利。

    用教材教,是以学生为中心,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更重视挖掘教材资源,拓展、延伸知识结构。通过课堂教学体现出教材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开发教材、建设教材,并且活用教材,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教师不再是教材的传授者、阐述者,而是教材的建设者、创造者。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而成为学习的主人。

    4.用教材教的前提是读懂教材

    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指导性。搞好教材解读,不仅对于切实把握课程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确定教学目标、贯彻教学原则、选择教学方法同样重要。

    搞好教材解读就是要读懂教材。要读懂教材内容的结构,读懂教材的呈现方式,读懂教材的旁注、留白,读懂问题情境,读懂每一个问题,还要读懂练习设计。
 
    曾有一种说法,“教教材”与“用教材教”是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两个阶段。一是目前尚有不少教师的教学连忠实执行教材还没做到,二是“教教材”要作为“用教材教”的基础。这样的看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不能据此认为它就概括出了教师提升教学水平的一般规律。同时,我们也确实应当先深入教材,读懂教材,再跳出教材,用教材教,否则难免会出现对教材的误读和背离。

   读懂教材是用教材教的前提,是每位数学教师要下大力气做实做好的基本功夫。

    5.用教材教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用教材教的境界是基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即让教材增值,使课堂效益最大化。为此,除了正确理解、准确把握教材之外,还必须深入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

    教材再好,通常也只能根据一般情况为教与学提供一个范例,只是一种资源、一种载体和一种设计方案,不可能完全适应每个每个班级、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进行增、删、补、调、换。

    “增”就是增加教材不够的内容,或让教学的坡度不要过大;或让重点更突出;或让难点更容易突破。“删”就是删除多余、不太科学的教学内容或步骤。“补”就是补充一定量的对应练习、拓展练习,或者补充一些新的相关知识。“调”就是对教材进行合理的顺序安排,先讲哪些后讲哪些。“换”就是换掉教材中的例题、练习、问题……等,或让其更具时代性,或让其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或让其更具典型性。对此,需要教师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厚的知识储备、丰富教学经验。

    “教材不是学生的世界,世界才是学生的教材。”如何处理好教材和学生差异的关系,解决教材与不同层面学生发展高度契合的问题,是每位数学教师面临的一大挑战。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收藏>] [打印] [挑错] [推荐] 作者:谭晓明 来源:津市市教学研究室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