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 贡献查询
  • 团队成员贡献查询平台
  • 姓   名:
  • 密   码:
网站统计
    • ·共有文章:1633篇
    • ·文章阅读:449465人次
    • ·总共留言:条

研读教材:不可忽视的教学前提

发布时间:2018-05-09 20:03 点击数: 【字体:

    【摘要】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基本材料。研读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必备环节,是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如何研读教材?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把握教材的整体结构,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研读教材的具体内容,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把脉教材的学习对象,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只有深入钻研教材,才能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研读教材 调研 思考
 
    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基本材料。研读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必备环节,是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从“实验版”升级到“2011年版”,各版本的数学教材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大到教学内容的增删重组,小到某个知识点的细微调整。然而,对于教材的修改意图,有多少教师认真对比研读了?又有多少教师领会执行了?笔者借助最近一次开展区域性数学教材培训的契机进行了调研,调研的过程和结果引发了笔者的思考。
 
    【调研对象】
 
    参加培训的近一百位小学数学教师。
 
    【调研内容】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升的认识”编排中的一个教学环节。其中,图1为实验教材,图2为修订教材。
 
    【调研过程】
 
    一、寻找:研读变化在哪里
 
    为了客观地了解教师日常研读教材的实际状况,笔者没有提前透露此次调研内容,并且采用了逐层递进的方式调研。
 
    1.出示图2并提出问题:这个环节的内容编排与实验教材相比变化在哪里
 
    反馈结果显示,大约90%的教师不知道这个内容的变化(其中有将近一半的教师曾经教过这个内容)。他们坦言,平时根本没有认真对比过新旧教材,关于教材有没有变化,平时一般凭经验或印象作出直觉判断。
 
    2.同时出示图1、图2,让参会教师对比新旧教材,找出这个环节的内容有哪些变化
 
    在认真对比后,多数教师陆续发现了修订教材的三处变化:其一,实验教材将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装满水倒入量杯中,进而说明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装满水正好是1升;修订教材将量杯中的1升水倒入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进而说明1升水正好装满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其二,标注正方体容器棱长数据的方式不同。实验教材标注的棱长1分米是从正方体容器的外面量取的。修订教材在标注正方体容器的棱长时,只保留了尺寸数字,而去掉了尺寸界线、尺寸线、尺寸起止符号,暗含这里的1分米是从正方体容器的里面量取的。其三,两版本教材虽然主问题都是“1升有多少”,但修订教材多提出了一个问题—“你有什么发现”。
 
    二、探讨:研读为什么变化

    找到了新旧教材的变化之处,不少教师沾沾自喜,以为大功告成。笔者进一步说明,通过对比明晰教材的变化,只是浅层次的教材研读。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教材为什么这样变化?承接上面的变化之处,笔者抛出了三个问题,与会教师进行了热烈的研讨。
 
    1.为什么要将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装满水倒入量杯中,改为将量杯中的1升水倒入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
 
    研讨反馈:本环节的目标是让学生体验1升有多少,将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装满水倒入量杯中让学生体验1升有多少,潜在的前提是已知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装满水是1升(属于学生未知领域),犯了一个条件问题倒置的逻辑错误。而将量杯中的1升水倒入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便于学生借助新形状的容器体验1升有多少,同时蕴含了两者之间的对等关系。
 
    2.正方体容器的棱长为什么改从正方体容器的里面量取
 
    研讨反馈:因为正方体容器的材料存在一定的厚度,这里涉及正方体容器的容积而不是体积,为了表达的准确严谨,应该标注从正方体容器里面量取的数据。
 
    3.为什么多提出一个问题——“你有什么发现”
 
    研讨反馈:实验教材表述的意思是将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装满水倒入量杯中,进而说明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装满水正好是1升,有一种预先知道结论然后告知的感觉,传达的只是知识。修订教材则更注重实验的过程和规范性,提出“你有什个么发现”,意图引发学生带着问题(1升水倒入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会出现什么情况)观察实验,自已得出结论。
 
    三、思辨:研读教学实施该如何变化
 
    虽然教材发生了变化,但很多教师并没有因为教材的变化而改变教学方式。调查发现,使用修订教材教学该内容时,近三分之一的教师没有去做实验,理由是学校没有配备相应的教具或者课前没有准备相应材料,所以选择了“口头实验”并告知结论。另外三分之二的教师做了实验,但实验结果高度相似:将量杯中的1升水倒满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后,量杯中“竟然”还剩100多毫升的水。教学效果与预设相差甚远,处理方法更是自欺欺人:告诉学生这是厂家制作容器时刻度不准确造成的误差,可以忽略不计。我想大多数学生是难以信服的。
 
    为什么按照教材上的实验去操作,结果出现如此大的偏差呢?0.95分米,照这样计算,容积只有约0.86升,难怪与1升相差较多。笔者继续追问与会教师:有多少人在出现较大的偏差后,现场测量过正方体容器的内棱长?结果只有极少数人作出肯定回答。也就是说,虽然教材在编排上注意到这些细节,但我们在教学中还是没有认真地理解与执行。
 
    类似于本案例的表面上看吹毛求疵的细节,对于学生来说其价值不可小觑。它让学生从小意识到,数学是科学严谨的,细节是不可忽视的。学生思维的批判性需要在这样求真求实的日常教学中一点点渗透,一步步培养。
 
    当下,“唯教材”“唯教师”的现象虽有所改变,但在日常教学中也时常见到它的影子,无形地导致学生思维批判性的缺失,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四、研读教材:不可忽视的教学前提
 
    以上案例是不是特例?为避免以偏概全,笔者又进行了一项调查:系统地研读过小学数学12册教材的教师有多少?现场调查结果显示,做到的教师占比不到5%。我们都知道,系统研读小学数学教材其实是每个小学数学教师的基本功,然而能做到的寥寥无几。由此看来,对研读教材的忽视是一个普遍现象。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研读教材呢?以下是笔者的一些建议。
 
    1.把握教材的整体结构,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数学教材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教师需要研究教材编排的内容结构,在整体把握小学各部分内容的基础上,理顺每册教材内容的布局及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钻研教材时,既要研究本节课的具体内容,又要研究这部分内容与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既要熟悉本年级的教材,还要熟悉相邻年级的教材,甚至整个小学阶段的教材,一定程度上还应了解初中教材的相关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明确所教学的这部分知识是在什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是怎样为后面知识的学习做铺垫的;才能在教学中自觉地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突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2.研读教材的具体内容,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
 
    数学教材不仅呈现了教学的内容,还影响着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指引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在钻研具体的教学内容时,教师要认真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明确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处,弄清楚教材选择了哪些教学内容,这些内容又是怎样安排的,认真揣摩每一幅插图、每一道例题和每一道习题,研读每一个提示的要点,把握每一次修订的新要求,思考其反映的教学内涵、逻辑关联及所承载的教学功能,避免教学出现目标虚空、重点移位、导向偏颇、效率低下等问题。
 
    3.把脉教材的学习对象,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
 
    课堂教学的效果,不仅依赖于对教材的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而且依赖于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程度。因此,教师要深入了解所教班级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个体之间的差异等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量体裁衣、有效教学。
 
    深入钻研教材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前提。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在透彻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灵活使用教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收藏>] [打印] [挑错] [推荐] 作者:田志明 朱小平 来源: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吴桥小学,江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