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 贡献查询
  • 团队成员贡献查询平台
  • 姓   名:
  • 密   码:
网站统计
    • ·共有文章:1633篇
    • ·文章阅读:449465人次
    • ·总共留言:条

“数学思考”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15-04-18 08:47 点击数: 【字体:
    “数学思考”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总复习的一个内容。在总复习第一部分“数与代数”中专门安排了“数学思考”的小节,通过三个例题进一步巩固、发展学生找规律的能力,分步枚举组合的能力和列表推理的能力。本节课是教材中的例5,例5体现了找规律的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这里的规律的一般化表述是:以平面上几个点为端点,可以连接多少条线段。这种以几何形态呈现的问题,便于学生动手操作,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现规律。
    解决这类问题的常用策略是,由最简单的情况入手,找出规律,以简驭繁。这也是数学问题解决比较常用的策略之一。
    平时这类问题一般出现在奥数内容里面,现在编排在教材里面,我认为不仅是让学生掌握这类题目的解法,更重要的是要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所以我的整个教学设计是围绕这个目的而呈现的。
    反思我的施教过程,自认为能灵活的处理教材,对学生的学情估计充分,效果比较理想,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关注学生的基础,合理调整教学设计
这部分内容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同时我请教了经验丰富的教师,大家都反映这个内容比较难教。所以课前我对学生做了调查:学生在针对例5“6个点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的时候可能会出现的几种思考方法:
    第一:1+2+3+4+5=15(条)
    第二:5+4+3+2+1=15(条)
    第三:6×5÷2=15(条)
    第一种方法是教材上呈现的,但在调查学生的时候只有大约3%的学生想到这种方法,并能够说清楚思路。大部分学生是不能够理解的。
    第二种方法是在四年级数线段和数角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
    第三种方法是个别脑筋特别灵活的学生想出一种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按照第一种方法教学,则大部分学生弄不懂这种数线段的方法,如果按照第二种方法,则比较简单,学生容易理解,毕竟有以前学习的基础。比较权衡,在实际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采用主要采用第二种方法教学教学,学生都能够理解并且接受;而第一种方法则作为辅助教法,并且对教材中列表的方法加以灵活的处理,在一幅图中动态呈现,事实上学生比较容易接受。而第三种方法则作为拓展,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
    因为是在学生已有的学情上进行教学,从教学效果上看,学生掌握情况比较好。
 
    二、渗透数学思想,注重学生思维的提升
    这节课,主要是有意识的渗透给学生“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
    上课开始就提出问题:33个人,如果每两个人互相握手一次,一共握几次手?让学生想一想、猜一猜。这时有学生建议用点代替人,两点连成一条线段,就相当于两人握手一次,看33个点能连成多少条线段。把生活问题转换成了数学问题。
    接着我让学生画点连线,数一数,看能连成多少条线段。这时候学生有的在认真的连线,有的画了几条就停了下来,有的干脆不画。这时我趁机问了一句:“为什么不画了?”学生觉得点太多,线段更多,太麻烦了,从而想到化多为少,化难为易,找出规律再解决这个问题。
    然后让学生从2个点开始探究,找出规律:线段的总条数其实就是从点数减1到1的几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或者是从1到点数减1的几个连续自然数的和。
    最后让学生进行小结:刚才我们是怎样解决这个题目的?学生很自然的就说出是:化多为少,化难为易,从简单处入手,找出规律的。整个过程都在逐步的让学生去体会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方法。练习的设置,就是让学生运用这种化难为易数学方法去解决较复杂的数学问题。
 
    三、提供探究空间,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是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和研究者,所以本节课主要以“学生探究”贯穿整节课。先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画一画、数一数、说一说、比一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领悟,有具体到抽象,总结规律,再加以应用,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当然每堂课都是有遗憾的,上过之后,总觉得有些设计,教学处理不尽人意。
    一、教材中的基本方法引导不够,部分学生不太理解
    在教学中,我采用的是第二种“5+4+3+2+1=15”的方法,就是从一个点出发,和其余的5个点连接5条线段,然后从另一个点出发,连接剩下的点,线段总数就是从点数减1到1的几个连续自然数的和。
    这种方法,对学生来说,早已掌握,没有新意。但是教材中的方法对部分学生来说,又很难理解和掌握。总觉得对教材中的教法没有很好的去领会,没有很好的去引导学生。
 
    二、“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不够
    教学中为了整体课的完整性,练习题只设计了两道,包括例题也只有三道,从三道题中渗透“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方法有些欠说服力。应该多设计此类题,让学生去体会,去感悟。

    ●温馨提示:如想下载该内容教学实录,请链接——http://www.dj1978.com/a/ketangjiaoxue/jiaoxuekeli/liunianji/20150414/391.html
    ●温馨提示:如想下载该内容教学课件,请链接——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收藏>] [打印] [挑错] [推荐] 作者:戴先群 来源:津市市第二小学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