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 贡献查询
  • 团队成员贡献查询平台
  • 姓   名:
  • 密   码:
网站统计
    • ·共有文章:1633篇
    • ·文章阅读:449465人次
    • ·总共留言:条

“抽屉原理”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15-06-01 22:14 点击数: 【字体:
    “抽屉原理”内容的探讨比较容易,但它的应用广泛且灵活多变,可以解决一些看上去很复杂、觉得无从下手,却又是相当有趣的数学问题。但对小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抽屉原理”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所以,本节课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在设计中遵照《新课程标准》要求,着眼于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通过动手操作、小组活动等方式组织教学。反思我的施教过程,自认为对教材的处理比较合理,对学生的学情估计充分,效果比较理想,体现在以下几点:
    1.巧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调动学生积极探究知识的动力,学生感兴趣就会很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反之他们则会不予理睬。
    对于“抽屉原理”的学习,学生以前并没有接触过,学生以前理解数学问题全都是由数量和数量关系组成,解决问题时基本上是用算术和几何知识,极少用到推理的知识。所以,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尤为重要。
    本节课中,我从学生感兴趣的扑克牌魔术入手进行预测,很快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而当“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做出如此准确的判断吗?”这一问题的抛出,不仅使学生产生“疑而不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给予了学生思维的导向,引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后面的探究抽屉原理,应用抽屉原理作了很好的铺垫。
 
    2.借助操作,提供探究空间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因此,我从安排学生把4根筷子任意地放进3个杯子的实验到自主提问,自主探究,整个过程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一气呵成。不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操作、观察、讨论、交流,发现“抽屉原理”,而且在思维火花的相互碰撞中,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得到增强,享受了自主探究的乐趣。
 
    3.恰当引导,促发精彩生成
    教师不是学生学习的指挥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伙伴。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与学生共同探索、共同研究,与学生一起解决问题、构建模型,让学生在问题中“学”和“悟”。
    如学生初学“抽屉原理”时,数据一般较小,学生用动手操作或分解数的方法仍有其直观、简单的特点,这也是学生最容易想到的方法。但随着数据的变大,这些方法就相当繁琐了,此时教师就应该进行适当的引导,促使学生自觉地采用更一般的方法,即假设法。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可使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思维也更加活跃。
    在施教过程中,我重在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机会,借助把4根筷子任意地放进3个杯子的操作情境,让学生经历放一放、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的过程,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同具体的实物结合起来,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发现并描述、理解了最简单的“抽屉原理”。
    在学生初步理解了“当筷子数比杯子数多1时,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2根筷子”,我立即进行适当的引导:“那我们先从简单情况入手。依此推想下去,把6根筷子任意地放进5个杯子,你感觉会有什么结果?”在学生的猜测中,我适时地提出问题:“还需要像刚才一样把所有的放法一一列举出来吗?你能不能想出更简便的办法直接就能证明这个结论对还是不对呢?”学生在已有的经验上很自然地想到了平均分的方法,我即刻让学生体验用平均分的方法,即“假设法”更容易发现和理解“总有一个杯子至少放进几根筷子”的存在现象,并能用“有余数除法”这一数学形式表示,认识了“抽屉原理”最核心的解题思路。
    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抽屉原理问题思考的方法的基础上,我提出疑问:“这个‘2’是怎样来的呀?”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通过观察,立刻得出结论:“用商加余数。”当即便有学生表示质疑:“那把100根筷子任意地放到50个杯子呢?”学生的能力往往出乎老师的意料:“我认为还是商加余数根,把100根筷子平均放到50个杯子里,每个杯子放2根,没有剩余的筷子了。我们可以把余数看做是0,2+0=2。所以,还是商加余数根。”合情合理的猜测,并加以有力地论证,学生们当即表示同意。
    不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当我刚刚板书完“商+余数”,一个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的,大有不罢休之势:“老师,我不同意。如果把100根筷子任意地放到98个杯子里,不能肯定说‘总有一个杯子至少有3根筷子’。大家想一想,我们先把100根筷子平均分到98个杯子里,每个杯子分得一根筷子,还剩2根筷子,把它们分散放到2个杯子里,只能保证总有一个杯子至少放进了2根筷子。所以,我认为不是商加余数根筷子。”这个学生的说理让大家再次陷入沉思。
    我顺势一导,提出问题,进一步激化认知冲突:“是啊,我们刚才研究的都是筷子数比杯子数多1的情况。就像这个同学所说的,如果筷子数比杯子数不是多1,而是多2、多3、……,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放进几根筷子呢?”
    留给学生较大的思考空间,让他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探究,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使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然后通过交流说理,观察算式,我适时提出针对性的问题:“怎样求至少数?”,引发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从本质上理解了“抽屉原理”。
 
    4.联系生活,延伸探究激情
    学生的智力活动与他对周围事物的作用紧密联系,即学生的理解来自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抽屉原理”具有一定的思维性和抽象性,学生往往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实际操作获得直接经验,才便于理解其方法,从而发现其规律。
    本节课“抽屉原理”的建立是在观察、操作、思考与推理的基础上理解和发现的,但当学生面对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时,能否将这个具体问题和“抽屉原理”联系起来,能否找到该问题中的具体情境和“抽屉原理”的“一般化模型”之间的内在关系,是解题的关键。因此教学时,让学生再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以游戏导入,又以游戏结束,从生活实例中发现规律,最后又以找周围能用抽屉原理解释的生活现象作为结尾,前后呼应,既学到了知识,又用到了知识,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自己学习的是有用的数学,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
 
    5.潜移默化,渗透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精髓,又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作为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学会思考。
    纵观整堂课,我注重向学生渗透从简单情况入手进行研究的思想,即化繁为简的思想,同时还注重了操作、推理、假设的思想方法,在建构抽屉原理模型的过程中让学生悄然接受建模思想的熏陶,为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在这次教学中,我既为孩子们的精彩表现而喝彩,也为自己一些疏忽的表现而感到少许遗憾。最遗憾的就是教学初,本人示范性口头描述中遗漏了“至少”一词,甚至在板书中都漏掉了,还是后来补上去的。
    其次遗憾的是,由于个人的性格使然,缺乏多元的评价,致使课堂少了些许激情。
    再者遗憾的是,由于事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预设不周,所以在学生提出若干问题后,处理得不是非常圆满,以至于耗费了一些时间,最后竟未能完成预设的练习题,出现了一些遗憾。
    吃一堑,长一智。相信我在以后的教学中遗憾一定会越来越少,成功的点滴一定会越聚越多。

    ●温馨提示:您想观看该内容的教学视频,请链接——http://www.dj1978.com/a/ketangjiaoxue/jiaoxuekeli/liunianji/20150601/645.html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收藏>] [打印] [挑错] [推荐] 作者:陈克菊 来源:津市市第二小学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