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 贡献查询
  • 团队成员贡献查询平台
  • 姓   名:
  • 密   码:
网站统计
    • ·共有文章:1633篇
    • ·文章阅读:449465人次
    • ·总共留言:条

对于“问题”,我们还有问题吗

发布时间:2015-04-14 18:50 点击数: 【字体:


学生的问题去哪儿啦
    课堂上,教师经常这样提问:“同学们,对于今天学习的内容,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全班学生异口同声:“没有。”
    每次听到这种“对口令”、走过场式的师生问答,我总在想:教师为何要提这样的问题呢?学生真的没有问题吗?学生的问题去哪儿啦?是不是等到教师组织学生质疑时,学生才能将自己的问题表达出来?
    小的时候,孩子常常天真地问:月亮为什么跟我走,太阳为什么从东方升起,狗为什么总追猫呢?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是他们没有了问题,而是他们开始关注“他人的目光”。他们担心把自己所不知的说出来,被他人嘲笑。在“集体的压力”下,因为这样的顾忌和担忧,他们也就把问题隐藏于心底了。
    学生不问,还由于教师没有给予学生随时表达问题的机会。在教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我组织学生课前自主研究学习同分母分数相加、减怎么计算,并在材料纸上写下计算过程、想法以及关于计算的注意点。学生藤沁芫完成了材料纸上的各个项目,在材料纸下端的空白处提出了一个问题:分数的乘法、除法,是不是也是分数不变,分子相乘、除?学生由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想到了分数乘、除法的计算。而我提供的材料纸中没有设计“提出问题”这一栏目。正是这次“藤沁芫之问”,促使我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格外关注。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了对教师教学意图的揣摩。学生看教师的表情,听教师的话语,揣摩着教师的“话外之音”。
    教师为什么不让学生随时提出问题呢?
    原因很简单,教师突如其来的问题,会干扰、打断教师原先的教学计划,让课堂无法按教师原先的预设与意愿进行下去。即便在课堂上让学生提出问题,那也成了课堂的点缀。问题的表达,变成了教师对学生的“恩赐”。学围绕着教,围绕着一刀切的设计,逼仄了学生学的时间和空间,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智慧,压抑了学生自由表达的兴趣和热情。 
    问题,与学习相伴,因每个人认识中的空白与困惑而在各自头脑中生成。学生将问题表达出来,是深入思考、主动学习的表现。
    让问题得到表达,需要教师创设宽松、安全而自由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反思:是学生安安静静配合教师上课重要,还是他们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学生积极主动的交流、批判地思考和质疑重要?是教师感受自己掌控了课堂重要,还是学生真正的学习重要?
    让问题得到表达,教师需要建立学生提问、质疑的“绿色通道”。对学生的问题,既要倡导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努力去解决,也要鼓励他们加强与他人的交流与讨论。
    在教学中,我请每位学生开设“问题银行”。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将问题记录下来,存进“银行”。在合适的时机取出来和老师、同学交流。要注意的是,问题的表达,有时可以在公正场合,有时需要私密空间,教师要多给学生一些个别化交流的空间和时间。
    让问题自然流淌出来,让问题得到表达、生长的发展,需要教师把思维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师生能在“学生的问题”中相遇吗
    在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自主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如何用竖式计算,然后交流学生的疑问。
    学生提出了三个问题:①竖式中两部分积中的第二个部分积前是否写加号?②第二个部分积的个位上0是否要写?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是上一行的数去乘下一行的数,还是下一行的数去乘上一行的数?
    面对学生的问题,教师很从容的组织学生讨论。
    对于第一个“问题”──竖式底下是否需要写加号,有学生赞同,也有学生提出异议。此时,教师没有直接将正确答案呈现出来,而是让学生展开讨论,分别说出各自的观点和理由,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加深了学生对算法的理解。
    第二部分积的个位上0是否要写?以往的教学往往是一带而过,教师直接告知学生积如何“对位”,后面的0不要写。而学生提出这个问题并讨论,在明晓算理的基础上建立理解性的认识:0写和不写,都是可以的,重要的不是写在竖式中,而是头脑中要明白这个积是怎么来的,表示多少。
    第三个问题: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竖式,是上一行的数去乘以下一行的数,还是下一行的数乘以上一行的数(简称“上去乘下”与“下去乘上”)?应当说,这两种算法都是可行的,只是习惯不同而已。讨论这个问题的价值在于,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算法过程的进一步理解,对别人想法的关注与尊重。
    在教师牢牢控制的课堂教学中,基本不会出现学生的这些问题。但我们要认识到,不出现问题,不等于学生没有这些问题。当教师真正放手让学生思考、探索时,会出现很多教师预设之外的问题,教师需要重新认识这些“问题”,从学生的“问题”中了解学生的思想,分析学生的疑惑,辨析问题的价值。
    学生提出问题后,有的教师不让学生各抒己见,而是自己回答。如此处理,是将“丰富的过程”演变成了“线性的流程”,这样的教学,不具有充分的发展性,没有意义拓展和价值衍生。
    课堂上,师生在“学生的问题”中相遇,是在学生所准备的场境中,激发并保护学生向全班同学和老师敞亮自己想法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安全感、自由感、成就感。对教师而言,要从学生的“问题”中了解学生的学情,即时调整教学预设,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当然,我们也要避免另一个极端。学生的问题,不都是“好”的问题。教师要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辨析和甄别。问题,应当促进学生更好的把握相关知识的核心,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师生在“学生的问题”中相遇,教师需要设身处地从学生实际出发来进行教学,当教师的思维带上了学生的底色,达到必要的“学生化”之后,教的过程自然与学的过程融为一体,教学进入“师生相容,共识共进”的状态。
 
课尾留下问题,后来呢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的时候,教师留下问题让学生下课后思考。
    我想追问的是,教师留下的问题,学生课后思考了吗?如果学生课后思考了,教师和学生交流思考的情况了吗?
    教师留下问题,是为了让学生进入学习任务中,让学生充分地想,自主地学。正如著名教育学家陈省身所说:“数学是自己思考的产物。首先要能够思考起来,用自己的见解和别人的见解交换,会有很好的效果。但是,思考数学问题需要很长时间,我不知道中小学数学课堂是否能够提供很多的思考时间。”教师留下问题给学生课后思考,让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思考,让学生展开有差异的思考。
    数学课,通常每天一节,教师留下问题,与后续的数学学习相关。我们需要整体的教学视野、全局的教学思维,综合考虑课内与课外、这节课与下节课的关联,即突破一节课的教学来考虑课尾问题的设计。
    由此看来,课堂结尾留下的问题是需要精心设计的。从思考的内容看,不应是指向不明的问题;从问题的难度来看,不应是学生觉得简单得一看就会的问题,也不应是让学生觉得难得无从下手的问题。所留的问题,可以是对本节课学习过程中的某一个问题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也可以是对后续数学学习内容的前置思考。总之,问题是学生后续学习的引子。
    留问题要谨慎,对问题的处理更不能敷衍,后续的关注与交流,要激励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学生如何通过课尾留下的问题展开学习,同样需要教师的组织、引导、促进。
    一是将问题留到下节课集体交流。比如,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在课尾,我留下的问题是: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有什么不同?应用乘法分配律,有时使一些计算简便。为什么说“一些”呢?思考这样的问题,为下节课的学习作准备。第二天的数学课,学习内容就是和学生交流探讨这两个问题。
    二是在课后教师与对问题有所思考的学生进行个别交流。如圆的认识一课,课尾,我将学生曹企元的问题留给全班思考:一个点,算一个圆吗?课后,我与有想法的学生讨论,而未在全班进行集体交流。
    对于“问题”,倘若教师没有问题,那真是一个问题。
  (作者单位系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卜小凡选编)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收藏>] [打印] [挑错] [推荐] 作者:贲友林 来源:«人民教育»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