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 贡献查询
  • 团队成员贡献查询平台
  • 姓   名:
  • 密   码:
网站统计
    • ·共有文章:1633篇
    • ·文章阅读:449465人次
    • ·总共留言:条

《教养的迷思》读书心得

发布时间:2015-04-15 17:26 点击数: 【字体:
《教养的迷思》读书笔记
来自:豆瓣读书    白垩纪动物 
 
    1、作者是在挑战育儿的常识,而实际上很多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常识”诞生的历史也不久,这些“常识”一开始就是反抗传统的。只是由于整个社会对专家或专业人士的迷信,才让其成为众人普遍接受的常识。父母以及以父母为核心的家庭环境,并不能对孩子的人格发展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充其量父母的教养能够影响的是在家庭这个小情景中,孩子的所作所为,决定他们一生的因素发生在他们的玩伴,同学的身上。 
   
    2、作者更大的雄心是在建构人格发展形成的理论体系,她层层剥茧式的探讨,让我觉得之前对一些理论的认同太过草率。社会科学的困难在于很难用实验的方式对理论进行验证,因为研究对象是活生生的人,研究的环境是纷繁复杂的社会,无法如自然科学那般可以对参数任意调整,对环境进行简化假定。也正因为如此,要对一些貌似科学的社会研究报告小心对待,看起来正相关的两个事件,很可能是以下因素的结果:概率、刻意的分析方式、先入为主的思想。 
   
    3、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影响实在太过深远,以至于在很多领域被滥用了,过犹不及,产生了很多谬误,包括对我自身的认识。至少,它并不是一个普适的真理,可以找到很多无法适用的案例,同时,对它的运用方式无规则可循,运用的过程又可能加入复杂的社会、文化因素。 
   
    4、从很多已有的研究结果和资料中,发展出一套自圆其说的理论,这个家庭主妇的思辨能力让人佩服。 
   
    5、无法判断书中理论的科学精度和准确度究竟几何,但它的确解释了很多难以解释的现象,或者解释的更让人信服。 
   
    6、解释,解释能力,作者评判一种理论时所用的字眼,提醒我,心理学、社会学等等玩意儿,至少在今天,仍然是建构在一系列假设上的解释科学,其研究方式不能用自然科学的标准去衡量对比,其成果也不需要以确信1+1=2式的态度去接受。 
   
    7、人生,以及由无数个世世代代的人生组成的社会,实在是复杂和麻烦,麻烦让我们总是希望找到一种理论去解释进而解脱,但复杂又让这成为不可能。最后还是得返璞归真,顺其自然。 
   
    8、看完这本书,能否对抚养孩子有实际的意义?我不清楚。人生是一场冒险,要为一个孩子担起指导人生的责任更是风险巨大。所有的育儿理论,甚至是成人生活手册,其实都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无法作为绝对遵循的金科玉律。至于运用本书的理论,为人父母者最可能需要做的,是让自己身处一个好的团体,为孩子选择一个好的团体。
 
 
 


选择良好成长环境-《教养的迷思》读后感
来自论坛:小小江湖     作者:厨  娘
 
    《教养的迷思-父母的教养能不能决定孩子的人格发展》By Judith.Rich.Harris,看到MAMAHUHU推荐时提到书中观点比较大胆,感觉有趣,正好也急需孩子教育方面的相关知识,于是用了一周多粗略地读了一遍。
 
    该书提出了与当今主流教育观之强调孩子的性格由父母所塑造截然不同的观点,简单概括,孩子的人格也即我们所说的性格发展主要受两方面的影响:
 
    1、遗传于父母的基因。
    2、同伴环境。
 
    老人嘴里有种说法‘3岁看小7岁看老’。孩子从出生到3岁,通过触觉去认识生存的世界中的事物,形成简单的认识,软的/硬的等等。3岁以后交往范围开始实际地跨出家门,比如上幼儿园,与周围的孩子游戏玩耍等,这个阶段主要通过与人的互动而形成朴素的思想基础,也即性格。这算我的理解和解释吧。
 
    通过抚养孩子这4年的观察,我认为孩子的成长简单点说,就是一个不断模仿的过程,在模仿过程中不断影响其性格的形成与发展。从这一点上看,孩子3岁以内确实是父母影响的最强阶段。主要因为3岁以内基本只接触到父母。那些把幼儿单独留给祖父母抚养的父母,尤其要意识到,这个选择等于主动放弃了自己对孩子人格形成阶段发挥最重要作用的宝贵时机。
 
    孩子3岁以后大都主动或被动地开始接触外界,孩子的注意力逐渐从父母转移到同伴的身上,也即开始模仿同伴与外界环境。从这个阶段开始,如书中论述,不论孩子是否被同伴/环境接纳,他都会认同他所处的环境,并努力改变自己去顺应环境。书中列举了两类例子,外国移民的孩子大多比父母更快地熟练使用当地语言,以及发音与言谈举止很快都与移民地的孩子无两,而并不会象他们的父母终生带口音,甚至终生都无法学会使用当地语言。另一个例子是一个美国白人男孩从小被放到西藏的庙里与喇嘛一起生活,虽然他因肤色而一直被喇嘛们视为外来人受到排斥,但这并未妨碍他认同他的同伴和环境。长大后他回到美国,一直无法融入社会,他自我感慨是一个有着白人外表的西藏人。
 
    我以为,该书的观点旁证了‘孟母三迁’对孟子的影响。
 
    父母的教养如何在孩子人格形成与发展中起到良好的作用呢?结合该书总结有两点:
 
    1、为孩子选择良好的成长环境。即选择孩子与什么样的同伴/环境(成人)一起成长。
    2、在家庭范围内,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学习习惯同样受同伴/环境影响);注重孩子的专长,并监督孩子学习进而不断发展专长。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收藏>] [打印] [挑错] [推荐] 作者:谭晓明选编 来源:津市市教学研究室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