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 贡献查询
  • 团队成员贡献查询平台
  • 姓   名:
  • 密   码:
网站统计
    • ·共有文章:1633篇
    • ·文章阅读:449465人次
    • ·总共留言:条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介绍

发布时间:2015-06-04 15:55 点击数: 【字体:
老师们好:
    我是钟老师。
    今天,我读新教材的内容是 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图(标题图1、2)
    下面我就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教学建议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点点体会
    一、教学内容
    这部分包括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进位和连续进位及三位数减三位数不退位、连续退位,验算和解决问题几个内容。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3.经历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在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优化自己的算法。
    4.能结合实际情境选择计算策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三、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1.加强对计算法则的总结
    在学生小组讨论的基础上,以填空的形式给出计算法则的文本。
    (老教材P16面例1、P18面例2)
    原教材先讲两位数加两位数,再讲三位数加三位数,然后小结计算法则。
   (新教材P37面例1、例2)
    新教材一连两个例题已填空的形式呈现,不进位、进位同时教,
    接着就是讨论总结加法要注意什么,并以提问式形式“从哪一位加起?”“十位上3+7=10.怎么写”“百位上相加满十怎么办?”呈现。
    (老教材P23面例1、P24面例2)
    减法也是一样。
    (新教材P41面例1、例2)
 
    2.减缓教学坡度
    根据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增加“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三位数加两位数(十位向百位进)、三位数加三位数(百位向千位进)、三位数减三位数(不退位)”的例题,减少教学的坡度。
    (老教材P16面例1只要竖式,P18面例2竖式)
    原教材例1就是进位加法,接着就是连续进位,对中、下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
   (老教材P23竖式,P24面例2竖式)
    特别是减法,因为没有过渡,学生很难掌握。新教材增加例题后,由于减少了坡度,学生相对来说学起来还是轻松了许多。
    (新教材P37例1、例2,;P41例1、例2、P42例3)
    书中加法部分例1、例2;减法部分例1、例2、例3,呈现的都是“不完整竖式”,目的是让学生完成重点部分的计算,引导学生“拾级而上”。
    (新教材P38例3;P43例4)
    另外,新教材还将应用问题与计算有机结合。
    一是通过具体的生活问题或生活情境引出计算问题的方式,将计算加、减法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实背景中。
    二是在学生掌握计算方法以后呈现现实的问题情境,应用计算知识解决。
    (新教材P40,第 8、9题)
    如,购物问题,走那条路最近的问题等。不仅让学生经历了笔算知识的形成过程,也让学生经历了应用笔算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计算的意义,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形成运算能力。
   (新教材P38例3,)
    这里我特别想讲一讲的是书P38例3和P43例4,在结合具体情境教学三位数加三位数时,例3借助298这一数据的特殊性,呈现两种算法:一种是列竖式计算:另一种是简算,把298看作300,进行口算。这里的口算方法近几年的教材一直未呈现过,实验教材也不是在这里教学的,而是在“简便计算”时教给学生。
    图(新教材P43例4)
    例4在估算时根据数据特点,先把230与170相加,再把560与它们的和相加。采用了加法结合律,也是原教材没有的。新教材在体现算法多样化时教学简算,我想是为了让学生体会“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吧。
   
    3. 改变“验算”内容的编排方式
    改变实验教材集中编排“验算”内容的方式,将加减法的验算在教学计算后分散编排。
    万以内加、减法的算理并不难理解,但计算比较复杂,涉及到连续进位和连续退位,要使计算达到比较熟练、准确、难度比较大,需要一定的练习时间。
   (老教材P27例1,28例2)
    原教材是在学完加、减法之后集中学习验算的。新教材改变了编排方式,将加、减法的验算安排在教学完某一计算后紧接着教学,即分散出现。
    图(新教材P38例3下部分;P42例3)
    这样安排的好处是,可以利用验算的教学及时巩固学生刚刚学习的笔算,也有利于学生体会验算的作用。
 
    4.增加例4,教学“问题解决”
    增加例4教学,重点强调在解决问题时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
    老教材中没有设计解决问题的例题。
   (老教材P18估算部分;P23估算部分)
    估算多与计算放在一起。
    (新教材P38例3;P43例4)
    新教材將估算内容从计算中移出来,改为解决问题教学的内容之一。将估算作为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教学,体现了估算的最主要的作用,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估算的必要性。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的意识和能力。
    新增加的P43例4就突出了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不同的策略的情况,解决“收银员应收多少钱”的问题需要用精确计算解决;解决“爸爸应准备多少钱”的问题用估算就可以解决。
 
    四、教学建议
    1.关注前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迁移类推中自己探索完成计算任务
    教学时,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通过与两位数加、减法类比,同学间的合作、交流、讨论、自己解决问题,推出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大量计算具体的三位数加、减题目的实际操作经验的基础上,理解算理,逐步抽象概括出笔算加、减法计算法则,完善知识结构。
   
    2.重视错题,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技能的形成,需要一定量的训练,但要适度,不能依赖机械的重复操作 ,要注意训练的实效性 。要根据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分层次地落实。
    学生在学习时很容易出错,教学是要关注学生易出现的错误,设计一些针对性的练习,并保证一定的训练时间和数量。 
 
    3.注意培养验算的习惯
    “一讲就懂,一做就错”是计算教学中常见的现象,要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就要养成自觉验算的习惯。教学时,不仅要教给学生验算的方法,还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如验算之前先检查加数有没有抄错;算出得数以后要检查抄在横式等号后面的得数有没有抄错等。
 
    4.注重算理,对计算速度不作过高要求
    教学时,要突出基本算理,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笔算的程序和步骤,还要使学生理解程序和步骤的道理。借助直观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方法。
    例如,在教学第二小节“减法”例3“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时,可借助计数器的操作过程提示退位的方法,并在竖式上将退位的过程反映出来,帮助学生理解。
   (新教材P42例3)
    对“两位数和三位数加、减法笔算”的速度要求是“2——3题/分”。
    需要注意的是,这是第一学段结束时学生应达到的要求,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单元结束时的具体要求,注意把握尺度,不要作过高要求。

    ●温馨提示:您想观看该内容的教学视频,请链接——http://www.dj1978.com/a/keqianzhunbei/jiaocaijiedu/jiaocaijiedushipin/sa/20150519/526.html
    ●温馨提示:您想下载该内容的教学课件,请链接——http://www.dj1978.com/a/woduxinjiaocaikejian/three1/20150519/539.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收藏>] [打印] [挑错] [推荐] 作者:钟广菊 来源:津市市第二小学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